虽说 2024 即将到来,许多人对手机的认识也已经不是一星半点,但总会有许多类似迷因一般的知识流传在玩家间。 至今仍有些人认为防水手机可直接冲水散热,或是有其他谜之操作,据说能让手机瞬间变得不烫。 当中或许有些是有效的。 例如买个散热背夹,起码手机发热中心能够得到良好的散热。 但有许多方案实际上是非常 NG 的,也许下面的案例可以帮助到每个想帮手机散热的玩家。
手机不像笔记本或游戏机,体积必须薄而轻,有限的空间多半给了电池,以确保续航力。 接着感光元件与镜头也占掉不少,这样才能获得让顾客满意的拍照画质。 最后剩下的才会是手机的核心与主板。 如果要更好的散热,通常手机厚度得增加不少。 或是透过加大屏幕来确保散热板的面机。 多数手机通常不可能具备主动散热功能,只能透过散热背夹这种产品,从手机外部进行散热。 愿意破坏保固的人或许会参考一些网红的做法,直接把手机外壳卸开,让散热夹直接接触核心部位,获得更好的散热效率。
散热是手机用户的一门功课
当然,保固对于大多数玩家来说还是很重要的保障,因此如无必要,还是尽量维持手机的完整性。 而说道保固,就不得不提一些算起来是常识的知识。 以下的「快速散热」方法,均有可能导致手机受损且无法得到保修服务的后果。 如果你曾经尝试过以下方法,强烈建议以后别做这种事了。

一、冷气直吹散热 / 冰箱降温
很多人家里都有冷气,一到夏天或是格外炎热的日子,冷气就成了人们的心灵绿洲。 在冷气房里打手机实在是很爽的一件事。 一旦手机过热导致游戏闪退,甚至手机关机,有的人会觉得把手机放在冷气的出风口直接散热,肯定效率会比想象中还好。

然而,冷气制造的冷风虽然能带走手机表面的热,却也会因为冷凝作用,将手机内的湿气自动凝成水滴,只要有一点点的水,就能让手机功能出现问题,内部的凝结水也会被原厂判定为水损,也就是手机入水造成的损伤。 保固自然不翼而飞。

冷气出风口都能让手机内产生些许凝结水,那么密封环境中不断吹送的冷风自然能让这个效应更快产生。 如果有一天你想这么整手机,笔者认为最好不要。 即使开启送风模式,也建议不要透过冷气的出风口来为手机散热。
二、冰块、冰袋散热
这方法跟冷气出风口散热的结果差不多。 假如是要冷却水果或饮料,冰块是最好的选项之一。 但用在智能手机上完全是一大灾难。 就算手机有IP68认证也很危险。

或许有人会因为手机有 IP68 防水防尘认证而对手机沾水感到放心。 而且冰块被包在冰袋中也能减少融化的冰水直接接触手机,认为几乎是最好的方案。 然而,手机的防水认证最多只是防止日常遇水的意外状况,例如被泼到水或意外入水。 且手机结构的防水也无法耐受水压,触控屏幕也不能在水下使用。
而用冰袋降温也跟上述方法一样,需要面临内部湿气凝结的问题,假如今天玩家弄到了液态氮,认为这玩意既然能拿来超频电脑,也同样能替手机散热,那也一样得面临冷凝现象的攻击。
三、冲水
前面提到防水手机的叙述与实际作用的问题,或许有人会直接拿防水手机冲水散热,聪明一点的或许会加个防水壳来个双重保护。 既然冷气、冰块、液态氮都太冷,那么自来水至少温差没那么大,这下可以安心了吧。 何况不是有人用水来冷却电脑吗? 手机也能用这个逻辑对吧。

可惜,这个观念也是错的。 防水手机只有阻挡生活遇水的意外,直接拿来冲肯定出事。 加个防水壳虽然抵挡了水,还能利用流水带走多余温度,但即便温差如此之小,仍有一定机率出现冷凝问题。
安全作法:电扇、循环扇、团扇散热
这个方案估计是最稳妥的。 循环扇或许是三者之中最可靠的。 因为他有相对集中的风道,可以帮助手机带走余热,冷凝作用也相当不容易出现。 普通的折扇、团扇也能用来替手机散热,虽然是手动,但不需要用水用电,非常的环保。

手机上的散热配件通常也以空冷方案为主,散热背夹一类的产品基本就是夹在手机上的迷你风扇。 而电脑最常见的散热方案也是空冷,可见利用空气或风力散热的方案有着相当高的可靠性。

如果能搭配关机、拔掉充电线的操作,可以让手机减少发热来源,能够更快的降温。 如果能尽量戒掉手机边充电,一边进行游戏的情况,可以更进一步减少手机过热的现象。
结论
手机对现代人来说非常重要,日常少不了他。 不仅仅是工具,更是长时间与人接触的伙伴。 妥善的保护可以让手机延寿不少, NG 的散热方式可能让玩家提早考虑换手机的问题。 对用户来说,实在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简单的说,与其盲目相信奇怪的方法,不如让手机关机半小时。 过热会影响手机内的电池寿命,会导致核心SoC芯片降频,但用错误冷却方法替手机降温,有可能将手机一波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