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开箱 镰刀 Scythe 最新推出の无限6 单塔风冷散热器 の 黑化Black Edition。

在风冷散热已几乎被双塔散热器称霸的现在,厂商还愿意持续更新单塔散热器,值得鼓励啊!
镰刀 Scythe 是个人喜爱的散热器厂商之一,在个人心中的排名略低于猫头鹰,与Arctic Cooling并列,个人最大的遗憾就是当年家里穷、地方小,就傻傻地脱手卖掉镰刀厂成立10周年时推出的限量纪念版阿修罗黑金版散热器,嗚嗚嗚…
但其实个人也没有囤散热器的习惯,所以擦干眼泪让我们回到主题继续。 本篇镰刀 Scythe 最新の无限6 单塔风冷散热器,与初版无印の无限5推出时间相比应该至少也超过5年了吧,虽然无限5后面陆续推出过各种版本的“资料片”,但这次是真真正正地将型号推进到了第6代。
2024年新上市的无限6官方宣传资料称“全新进化,具有绝对机壳の兼容性、高度设计仅有154mm以及超频内存零干涉的特色”,但上次风魔3实际高度比标示高度略高2mm,导致塞不进NR200,本篇也会再测量一次高度。
本篇开箱黑化Black Edition版本,官方称其为闇黑双风版,因为相较于基本款的无限6,除了整体黑化外直接搭配双风扇,明显想效能与外观一把抓,一个都不能少,小朋友才做选择!



背面标示特色及硬件规格,主要特色为支持新的CPU插槽、154mm高度、6根6mm热导管等。

规格则请参考官网提供资讯。

配件部分依旧有镰刀厂特色小螺丝起子,扣具则已经升级到H.P.M.S V 第五代扣具,且主要扣具皆为黑色外观以与散热器搭配。 之外还有散热膏、刮刀及风扇分接线等。

接着是无限6散热器主体及随附的两颗狂风丸风扇。

镰刀厂的风扇都被命名为XX丸,很日系的名字但有点难分辨差异…. 无限6散热器搭配两颗狂风丸风扇,狂风丸为镰刀厂目前消费市场次旗舰的12cm风扇,仅次于采用金属轴承外壳的龙风丸,依扇叶判断应属于风压型风扇。
经查询官网信息,狂风丸采用FDB轴承,轴承尺寸偏大,官网称其1.15的轴扇比是经过精密计算,能减少风扇变形及提升风压风量。 转速250-2000转,标示风压规格比较亮眼,最高能到2.45mmH2O,噪音则是最高26.88dBA。


从侧面可看到相当明显的存储器避让设计,后方底部鳍片也有做缩减以免干涉主板装甲。

另外以前镰刀散热器如风魔2、无限5有被诟病鳍片割手问题,镰刀在这些新一代散热器产品有针对鳍片边缘修饰,实际用手指感受的确是比较顺滑。

无限6也改用时下流行的全平面上盖,为黑色雾面外观之金属材质,个人觉得比起自家风魔3的幼砂纹塑料上盖质感更好一些。
后方为固定扣具开的螺丝起子孔也做了像是拨动开关的设计,但好不好看就看人了,个人觉得说不定开整个椭圆形开孔更好(? )

无限6采用6根6mm热导管配置,热导管与鳍片则采用穿fin方式固定。

铜底为雾面带极细微且不明显的同心圆铣痕,以铁尺量测中心有些微突起。

高度部分亦经个人不准确的测试,从顶盖到铜底应该差不多154mm内,符合原厂标示。

接着装上风扇,钢丝扣具为镰刀厂散热器的一贯风格:紧。 勉强算好装但拆除比较困难。


风扇左右侧都还留有宽约5mm的鳍片。

如果后风扇轴承LOGO为正向,则风扇框侧边风向指示三角形就会对不上,只能在LOGO及风向标示中二选一,这不是要逼死强迫症吗?
至于后排风扇是否在预设高度会干涉主板IO装甲,等等也会以不同大小的主板测试。

接着分别在技嘉Z690 ATX、技嘉 B760M M-ATX及微星 B760i ITX 三种规格的主板上安装无限6(目前手边仅有INTEL的主板还请见谅)。
因ATX及M-ATX的安装结果几乎无差别,就省略只以技嘉Z690示范。 背板及底座安装过程顺利无阻碍,但因为无限6针对intel 1xxx平台、2xxx平台及AMD提供3种不同的底座锁板,建议还是阅读完说明书再安装。


装上散热器并挂上风扇,单塔加上避让设计,对前方内存几乎是零干涉,后方风扇在个人手上的3张主板都需要抬高一咪咪才能装上,如果有强迫症建议闭着眼睛装才不会发病。


不过在微星B760i这张ITX主板遇上背板右下角垫片会卡到几个主板上不知道是电容还是电阻的组件。


但个人也不知道这该如何归责,因为经研究几张INTEL B760、Z790系列ITX主板及几个风冷散热器的扣具,发现不少散热器厂(酷里奥、女武神、酷码等)的背板也都采用类似会卡到元件的垫片设计,但猫头鹰跟利民的背板目测不会卡。
主板部分,华硕的B760-i相同位置也是一堆组件,但微星及华硕较高阶的Z790 ITX主板则无元件干涉问题。

总之结论就是ITX党只能继续折磨自己慎选散热器跟主板了… 而水冷散热器背板可能较不会有问题,例如同样是酷码,水冷背板就不像风冷有垫片,能完美避开组件。

ITX主板受限于体积,后风扇安装后几乎会顶到后IO,有机会与机壳后风扇冲突, 但因为ITX机壳架构五花八门,也是有不冲突的可能。
后风扇安装后高度还是会稍微突出散热器,但超出高度比在ATX或M-ATX板上略低一咪咪。

接着是性能测试,还是使用Z690搭配i7-12700K的裸测平台进行,设置为P核全频率
,散热膏则改用AC MX-4而非原附散热膏, 室内温度约22度。

以AIDA64单烤FPU,每次10分钟共测试3次,并记录Package、各P核心平均温度及噪音,其中Package三次测试平均为84.3度、各P核心三次测试平均为80.92度,噪音在距离散热器20cm处则为54dBA。


结论
虽然本篇温度测试未与其他散热器做比较,但在将除了室温及散热膏外的变因尽量控制与去年7月开箱风魔3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跨时空对决,原厂配置下无限6的散热性能应该算略超风魔3,但个人认为或许是因为有2颗两千转的新款疾风丸风扇加持才有如此成绩, 而风魔3仅以一厚一薄1500转的风扇应战。
无限6 室温22度、MX4散热膏、Package 84.3、P核平均80.92
风魔3 室温26度、MX5散热膏、Package 92、P核平均88.5
就无限6的其他特色来说,全平面雾面金属顶盖符合这两年对于风冷散热器的审美设计,154mm的高度对于多数机壳十分友好,不挡内存的设计应该能吸引许多喜爱单塔散热器玩家的目光。
背板、底座对于各主板的兼容性个人还是觉得能给80分吧,但设计团队的确应该针对ITX主板进行一些改良,以及风扇钢丝扣具还是不太好拆… 施力点不足又偏紧,于机壳内拆除风扇可能会需要工具辅助。
整体来说虽然不再是MIT有些遗憾,但如个人之前所提CP值确实不错,买2颗疾风丸风扇即可半价加购无限6闇黑版散热器本体,老粉应该会狂喜,但对于圈住新粉好像还缺乏了能强烈吸引目光的独特性。